臨沭縣位于山東省東南部魯蘇交界處,是山東省教育工作示范縣,今年9月份被教育部列為“全國教育信息化縣域綜合試點單位”,10月份成功創建了“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該縣大力推進“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工作,取得了一些比較好的做法和經驗,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推進“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的背景形勢
近年來,教育信息化被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開始從分散建設向整體規劃、統籌推進轉型,促進教育改革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按照教育規劃綱要的要求,教育部發布了第一個《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制定了“中國數字教育2020行動計劃”,明確了“十二五”時期的基本目標,提出要建設好“三通兩平臺”,這是當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核心目標與標志工程。因此,臨沭縣委、縣政府高瞻遠矚、搶抓機遇、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事業,多次召開會議,堅持高起點籌劃,高標準建設的原則,為全縣師生開通了實名制個人網絡學習空間,從而啟動了教育信息化工程。
二、推進“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的主要措施
為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步伐,臨沭縣在推進“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方面,按照“一二三四五”的工作策略,采取積極穩妥的方式進行全面推進。
一個理念,抓住信息化應用核心。應用驅動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臨沭縣緊緊圍繞課堂這一主陣地,采取邊建邊用、以用促建的措施,堅持應用驅動的核心理念,不斷提高信息技術與課堂融合的實效性。實踐證明,極少的投入和應用驅動的理念,改變了建而不用的狀況,盤活了投入近億元的信息化基礎設施。
兩級投入,營造信息化建設環境。2012年9月,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之后,縣政府經過考察論證,投資696萬元,率先使用世界大學城云平臺,建成44個學校平臺,開通近6萬個實名制網絡學習空間,基本實現“校校有平臺、人人有空間”,為彌補縣域內城鄉差距奠定了基礎。2012年以來,縣、鎮兩級財政累計投資5400余萬元,補充更新教師微機1781臺、學生機3704臺、電子白板1992套、錄播教室33口、配備了110余臺三層交換機。目前,縣教體局信息中心使用的中國聯通網帶寬出口已達2.5G,100M光纖覆蓋到了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系統基本完成了“寬帶中國”戰略部署。
三維管理,優化信息化發展機制。為加強組織管理,從縣政府、局機關到基層學校,均成立了領導小組和教育信息化推進辦公室,各層面明確職責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實現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垂直管理。經過充分調研論證,制定出臺了《臨沭縣教育信息化建設暨云平臺應用工作實施方案》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和規章制度,并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納入學校年終綜合督導評估,逐步構建了信息化工作的長效管理機制。
四步推進,促進信息化教學融合。一是制定了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計劃,以改革教學模式為突破口,提升課堂教學信息化實施水平。二是根據培訓實施方案,采取立體式全方位的培訓方式,確保了每位教師都能熟練掌握信息化教學技能,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三是通過網絡學習空間深入開展了課堂教學錄像、網絡社會實踐、空間作文、信息化課堂教學達標等為主的空間教育主題活動,強力推進信息化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四是采取重點培植,試點引導,典型引路的推進策略,加大對試點單位政策支持、資金扶持、技術指導等力度,加快信息化建設應用經驗的累積,為全縣整體推進提供可借鑒的范本。
五項創新,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一是圍繞網絡空間,探索了空間預習、網絡說課、名師課堂、遠程輔導等教育教學改革的創新模式。二是結合網絡空間開展了網絡班會、心理輔導、班級日志、網絡家訪等一系列的班級管理模式。三是利用網絡空間模塊的功能創新了校內集體備課、校際集體備課和縣教研員組織的網絡大集備的教研方式。四是利用網絡機構平臺快速高效的優勢,創新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五是創新了教師之間、師生之間、家校之間互動交流的形式,實現了教與教、教與學、學與學全面互動。
三、推進“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的主要成效
一是資源建設促進了教育公平。為了加強全縣基礎教育教學資源建設,我們組織以縣教研員為引領,全縣近千名優秀教師的“云空間建設與教學應用”說課錄制、微課制作以及開展的全縣中小學學校管理和課堂教學錄像等活動,研發了一批學校精細化管理和優質教學資源。同時,全縣教學共同體和學校之間充分利用錄播室,開設了“同步課堂”、“專遞課堂”、“名師課堂”等,使偏遠學校師生實時享受到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從而促進了教育公平發展。
二是網絡培訓提高了師資水平。全方位強化全縣機構管理員和學校骨干教師的云空間建設培訓、全縣各學校教干的漸進式基礎技能培訓、各層面教師的分類培訓、縣鎮兩級教研員云空間課堂教學應用的深度培訓,提升了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目前,全縣已舉辦各類培訓講座200余次,培訓師生10萬多人次,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極大提高了教干教師應用空間參與學校管理、聯合教研等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實現了師資水平的快速提高。
三是交流互動推動了教學變革。教與學、教與教、學與學、家與校的有效互動,是信息化教學的新模式。教師、學生、家長通過云空間可以在線留言、交流思想;教師、學生之間通過云空間中開展網絡教研、同伴互助、遠程輔導等活動;學校把家長關注的事項通過云平臺發布,家長通過學生空間在線留言,實現家;咏涣。云空間為教師、學生、家長的有效互動搭建了平臺,這種交流互動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推動了教學方式的深度轉變。
四是網絡教研提升了教育質量。教師充分利用網絡學習空間功能模塊,積極創建網絡課程,引導學生形成了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互助學習的學習模式。教師在網絡課程的創建中,通過共建共享豐富課程資源,通過網絡教研完善課程資源,從而提高了網絡課程的實效性。教師依托網絡優勢,開展空間作文評比、“網絡繪畫作品展”等網上學習競賽活動,增強了學生利用空間學習文化知識的興趣,提高了學生信息技術、策劃設計等多項綜合實踐能力。
五是主題活動促進了課堂教學深度融合。近年來,我縣利用網絡空間深入開展了全縣中小學課堂教學錄像、寒暑假網絡社會實踐、云空間優秀班級評選、“云空間建設與教學應用”說課、利用空間“校園法制教育基地”進行網絡青少年法制教育和校長論壇、網上研修、空間作文、讀書伴我成長、科研共同體為內容的網絡教科研以及教育信息化課堂教學達標等活動,有效促進了信息化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六是信息化評估提高了管理水平?h政府教育督導室修訂了教育綜合量化評估制度,新增加了教育信息化項目,加大了“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工作建設及應用的權重。評估制度的修訂,加強了學校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應用力度。各學校在機構平臺上分別建立了處室管理、后勤管理、課程管理、班級管理、檔案管理等模塊,實施精細化、公開化、信息化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提升了學校的管理水平。
總之,臨沭縣“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應用工作通過全縣廣大教干教師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離先進地區還有很大差距,下一步,將按照國家戰略部署,在省教育廳、市教育局的關心指導下,有決心、有信心把臨沭縣教育信息化工作推上新臺階。